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就医通道 医院动态 通知公告 文化建设 专题通道
科室动态

核医学科

神经内分泌肿瘤科普四问

时间:2024-10-08 21:13:06 来源: 作者:付晶晶
时间:2024-10-08 21:13:06  作者:付晶晶

1.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什么?

答: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既有表现为惰性、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也有低度恶性的肿瘤,也有高转移性、显著恶性的肿瘤,是一大类肿瘤的统称。

2. 神经内分泌肿瘤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临床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诊误治,需要提高大家的警惕。

对于一些具有激素分泌症状的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来说,其症状非常复杂,包括1)卓-艾综合征:以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症和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等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2)惠普尔三联征:表现为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其精神神经症状;3)库欣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4)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肢体近端肌群无力和易疲劳,患肌短暂用力收缩后肌力反而增强,持续收缩后呈病态疲劳;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等。

对于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依靠肿瘤较大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及偶然发现的转移症状被发现。1)压迫症状:主要由于肿瘤生长较大引起周边脏器功能障碍所致。局部肿块:肿瘤生长较大可在原发灶或转移灶触及肿块;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消化道肿瘤):腹痛、恶心、呕吐、黄疽、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道肿瘤):咳嗽、咳痰、吞咽困难(压迫食道)、气促、呼吸困难(压迫支气管)等;非特异性泌尿道症状:排尿困难、无痛性肉眼尿血等;垂体压迫症状: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失明等。2)转移症状:恶性程度较高的可转移到全身多个部位,因转移部位不同引起症状也不相同。脑转移:头晕头痛、呕心呕吐、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肝转移:黄疸、腹水、全身瘀点、瘀斑等; 肺转移: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骨转移:骨转移部位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3. 疑诊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呢?

答:疑诊神经内分泌肿瘤时,首先,可先完善实验室检查,如嗜铬粒蛋白A(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促泌素(SCGN)、血管活性肠多肽(VI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岛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等指标。同时,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可选择性完善以下影像学检查,1)常规影像检查有CT、MRI、超声,用于病灶明确且比较局限的患者随访及疗效评估,根据病灶所在的部位及患者的个人意愿进行选择;2)神经内内分泌肿瘤长高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因此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SSA)的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被广泛用于神经内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如68Ga-DOTA-TOC、68Ga-DOTA-NOC、68Ga-DOTA-TATE,其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不低于95%;3)反应肿瘤内葡萄糖代谢情况的18F-FDG PET/CT检查;4)靶向儿茶酚胺代谢的18F-DOPA  PET/CT检查;5)针对胰岛素瘤的特异性68Ga-GLP-1 PET/CT检查;6)可用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诊断的123I/131I-MIBG SPECT检查等。此外,对于疑诊综合征的患者及有遗传咨询、靶向治疗需求的患者,可酌情予以完善相关基因检测。

4. 确诊神经内分泌肿瘤后该怎样选择治疗方案呢?

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式是个体化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及患者本身的身体条件、经济状况及社会功能需求来制定。1)对于病灶局限于黏膜及粘膜下,无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病灶直径在2cm以内的胃、十二指肠、结直肠的低级别的且分化好的神经内内分泌瘤(G1、G2、部分G3),可考虑予以内镜下手术治疗。2)外科手术切除: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无局部侵犯征象,且直径<2cm的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保留,所以可考虑3-6个月定期影像学随访;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胃肠胰神经内内分泌肿瘤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了提高进展期病灶的手术切除率,可考虑术前、术后予以相应的辅助治疗。3)内科治疗: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是改善功能性神经内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用药,对于部分胰岛素瘤患者来说,SSA治疗可加剧低血糖发作,遂予以密切血糖监测;对于转移性胰岛素瘤或进展期难治性类癌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予以依维莫司治疗;对于以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瘤)可考虑予以美替拉酮、米非司酮、米托坦、酮康唑等皮质醇合成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治疗等内分泌治疗;4)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索凡替尼、仑伐替尼、安罗替尼等;5)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免疫治疗;7)局部转移灶的介入治疗;8)局部转移灶的局部放射治疗;9)放射性同位素治疗:177LU-PRRT治疗、90Y-PRRT、131I-MIBG治疗等。